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

脑梗去世的人飙升!医生含泪苦劝:无论多大年纪,天热坚守4原则

十大品牌 2025年07月24日 22:22 0 admin

盛夏的午后,北京的街头炙烤得让人窒息。68岁的张大爷,曾是个退休电工,一辈子习惯了清晨遛弯,午后买菜,日子虽不富裕但很自得。他常说:“我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熬夜,体检报告也都挺好,应该没啥大毛病。”

那天,天格外闷热。张大爷像往常一样步行去菜市场,买了些蔬菜、豆腐,汗水从额头一直流进脖颈。他没有带水,想着回家再喝。菜刚买完,突然觉得脑袋“嗡”地一下,世界变得旋转。手里菜袋滑落,整个人像被人拉住了一样,跪倒在地。等他意识模糊、眼前黑影一闪,等他醒来时,已是医院的病房——医生含泪告诉他:“张大爷,你得了急性脑梗,幸亏家属发现及时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脑梗去世的人飙升!医生含泪苦劝:无论多大年纪,天热坚守4原则

张大爷懵了,他想不通:“我平时身体不差,为啥偏偏中招?”

这一刻,他的家人、亲友,朋友圈里不少人都炸开了锅:“怎么可能?他一直很健康啊!”可事实是,类似的病例,这个夏天,急诊室里每天都能看到,一天比一天多。


【脑梗:不是“老年病”,而是“累积病”】

很多人以为脑梗脑梗死脑卒中缺血性中风)只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,其实医学界早就警告——**“脑梗年轻化”**早已不是新闻。

  • 2022年《柳叶刀·神经病学》发布数据显示,中国40岁以下脑梗发病率10年增长近40%,甚至20多岁的急诊病人屡见不鲜。
  • 不是只有高血压、高血脂才会得脑梗,诱因极其复杂,气温升高就是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
在张大爷的病例背后,有太多“看似健康”的普通人突然倒下。有工地的年轻小伙儿,有写字楼的白领,有推着婴儿车的宝妈,有每天锻炼的退休大爷。唯一的共同点是——对热天的警惕性太低!

脑梗去世的人飙升!医生含泪苦劝:无论多大年纪,天热坚守4原则


【热天“杀手”:四大高危时刻,往往不声不响】

一、脱水——沉默的“血管杀手”

“我没感觉渴,为什么还会脱水?”

医学研究早已证实,等你觉得口渴,身体已经进入轻度脱水状态。而脱水,正是脑梗高发的罪魁祸首之一。

  • 脱水时,血液变稠,流速变慢,本来有点小斑块的血管,这时极容易堵塞;
  • 尤其是中老年人,渴觉反应迟钝,等到觉得渴时,脑供血可能已大幅下降。

张大爷正是因为买菜途中汗流浃背没补水,回家时脑供血急剧下降,触发了“脑梗开关”。

世界卫生组织建议:每人每日补水1500-2000ml,分段小口喝,而不是等渴了再灌。


二、高温——“慢性中暑”下的脑血管危机

“我没出门,怎么会中招?”

别以为躲在空调房里就安全。医学界发现:

  • 室内温度过高、湿度大,散热困难,血液同样浓缩,风险更大;
  • 密闭空间空气流通差,体内热量散不出去,同样会诱发脑供血下降;
  • “贪凉”不等于安全,空调温度过低、直吹头部,更容易诱发血管剧烈收缩,导致血流异常波动。

《美国心脏学会杂志》2021年报告显示,炎热季节脑卒中急诊率比冬季高18%,但中暑典型症状(如发热、大汗)反而不明显,容易被忽视。

脑梗去世的人飙升!医生含泪苦劝:无论多大年纪,天热坚守4原则


三、饮食误区——“清淡饮食”到底清淡了吗?

不少人自以为“吃得很清淡”,可其实是在给血管添堵。

  • 很多人用白粥、馒头、面条当主食,确实油少盐少,但升糖速度快,导致胰岛素激增,血管短时收缩
  • “清淡饮食”真正的含义,是低脂、低糖、结构均衡、钾镁丰富、蔬菜足量,而非只是主食单一;
  • 夏天胃肠蠕动变慢,暴食或饥饿都易引发血管波动,诱发脑梗。
脑梗去世的人飙升!医生含泪苦劝:无论多大年纪,天热坚守4原则

权威调查数据显示,“三高”饮食结构与脑梗风险强相关。合理膳食,才是根本。


四、忽视体检和小信号——以为“熬一熬”就过去了

“头有点晕、脖子有点僵、突然乏力,这会儿歇会儿就好吧?”

**可很多脑梗患者,症状前半小时只有轻微不适。**家属常常追悔莫及:“早知道送医院,怎么会……”

**脑梗往往没有明显征兆。**心电图、脑血流检查、血脂血糖常规体检,能帮你“提前踩刹车”。而“熬一熬”这种想法,最容易错过抢救黄金时间。


张大爷在住院后的几天里,经历了人生最灰暗的时光。

刚开始,他满是恐惧和不解:“为什么偏偏是我?”每天醒来,半边身体麻木、说话都不利索,他痛苦极了。

慢慢地,他开始反思:是不是自己太自信了?是不是有些信号忽略了?是不是体检也不能完全代表没事?

儿子守在床前,偷偷在走廊里抹泪。家里人都在反思:“以后一定要多注意老人补水,别怕麻烦。”

随着积极康复治疗,张大爷终于可以自己慢慢走路,虽然还有点后遗症,但他常和病友说:“这事要怪自己,身体给过信号,结果没当回事。以后谁再跟我说‘不渴不用喝水’,我第一个反对!”


  • 2024年《中国卒中报告》显示,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超过200万例,40%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,平均年龄较10年前降低了5岁;
  • 美国疾控中心(CDC)研究证实,高温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,35℃以上环境,急诊脑卒中病例上升约22%;
  • 世界卒中组织2023年发布的健康提示强调:“每升高1℃,脑卒中风险增加1.2%”

【医生苦劝:高温天“4大黄金守则”,无论多大年纪必须牢记!】

1. 定时、分段、小口补水,不渴也要喝

  • 每2小时喝一次水,每次150-200ml,避免一次喝太多,减少“负荷式”补水风险;
  • 清晨、午后、睡前尤其注意,夜间如有出汗,更要及时补水;
  • 尽量选择温水或常温水,避免过冷刺激。

2. 饮食均衡,拒绝“伪清淡”

  • 主食粗细搭配,多全谷物、杂粮、豆类,少精制主食;
  • 新鲜蔬果足量,特别是含钾、含镁丰富的食物(如香蕉、菠菜、豆腐、坚果);
  • 少油、少盐、低糖,但避免只靠“白食”;
  • 夏季胃肠功能减弱,少量多餐、慢慢咀嚼,杜绝暴食。

3. 规律作息,避免剧烈波动

  • 保证充足睡眠,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;
  • 午后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;
  • 运动强度适度,不在最热时段锻炼;
  • 不要贪凉吹空调,避免温差过大,空调温度建议不低于26℃
脑梗去世的人飙升!医生含泪苦劝:无论多大年纪,天热坚守4原则

4. 关注身体小信号,定期体检不松懈

  • 出现头晕、手麻、说话困难、步态不稳、突发视力模糊等症状,立刻就医,不要硬撑;
  • 每年体检必查血压、血脂、血糖、心电图和脑血流,40岁以上更要重视;
  • 即使年轻无病史,也要防范“无声风险”。

【实用建议: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高温健康指南】

  • 家里为老人、小孩准备专属水杯,定时提醒喝水;
  • 保持房间通风、湿度适中,不要过度依赖空调;
  • 夏天少吃油腻重口,一日三餐搭配多样化
  • 随身携带速补能量食品(如坚果、香蕉、全麦面包),以防突发血糖波动;
  • 每天用健康日记记录饮水、饮食、运动、体检情况;
  • 家庭成员互相提醒,健康理念互监督

【患者家属的反思和建议】

张大爷康复后,家人感慨:“再忙也别忘了提醒长辈多喝水,特别是夏天。以前总觉得家里人身体好,不用操心,现在知道了,危险往往在最放松的时候。”

他女儿在社交媒体上写道:“爸这次算是命大,我们家再也不敢大意。以后有啥小不舒服,哪怕是头晕也要重视。健康体检不能少,饮水饮食更要注意。愿每个人都能警觉起来,不要等亲身经历才后悔。”


【结语:健康,从“警觉”开始】

夏天的热浪,不只是一场气温的考验,更是健康的试金石。

脑梗不分年龄、不看体型,也不完全是“生活不健康”才会中招。真正致命的,是长久以来的“小忽视”。

脑梗去世的人飙升!医生含泪苦劝:无论多大年纪,天热坚守4原则

  • 别等口渴再喝水;
  • 别以为年轻就没事;
  • 别让小症状变成大问题。

让我们一起,把这4大原则贴在心头,守护家人,也守护自己。


参考文献

  1. 《柳叶刀·神经病学》,2022年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
  2. 中国卒中学会,《中国卒中报告2024》
  3. 美国CDC,Extreme Heat and Stroke Risk, 2023
  4. 世界卒中组织,World Stroke Campaign, 2023
  5. 《美国心脏学会杂志》,Association of Heat and Stroke Admissions, 2021

互动讨论

你身边有亲友经历过“夏天突发脑梗”吗?你平时怎么提醒家人补水和健康饮食?你还有哪些“高温防脑梗”的好方法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分享你的故事和经验,让我们一起用科学和温情守护更多家庭的健康!

点赞+关注,第一时间获取更多权威实用健康科普!

发表评论

瑞纳视察 网站地图 Copyright © 2013-2024 瑞纳视察. All Rights Reserved.